6月23日下午,英德浛洸镇水浸未完全退去,救援活动仍在进行中。当地有一名因化脓性中耳炎而发烧的小女孩急需就医,救援力量得知消息后,即刻前往女孩所在位置。
很快,小女孩被转移至医院。在场的救援力量将此次救援过程拍摄下来,发给在后方线上支援的郝南和其志愿团队,当郝南看到视频中小女孩一家安全时,他也舒了一口气。
受近期清远英德市及北江、连江、滃江上游地区持续强降雨影响,多条河流英德段急剧上涨,6月22日14时,英德城区北江英德(五)站水位达到创历史纪录的35.97米,超警戒水位9.97米,英德全市24个镇街不同程度受灾。
21日,郝南和其创办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简称“卓明”)建立并启动了《2022广东韶关、清远洪灾紧急求助信息登记表》,该份文档登记表通过腾讯文档的方式进行登记、传播。粤北洪灾中需要救援的居民将信息填写在此登记表中,线上志愿者便会尽快核实、联络前方救援力量,文档所提供的信息让现场的救援力量即时“流动”起来。
“目前,我们收到了1100多条求助信息。”近日,郝南接受南方+记者的采访时说道,救援文档上线后,求助信息最多单日可达500余条,有时一小时就会收到50多条。
随着洪峰安全过境,英德各条江河水位持续下落,求助信息正逐渐变少,不过,这对于志愿者们是一个好消息,“没有新的救援信息,说明大家都已平安。”
1100条求助信息背后的1100个家庭
“为支援粤北救灾,我们团队这次也创立了紧急求助登记表,若大家想加入可报名。”利用腾讯文档,卓明团队的“救援文档”创立后,郝南在多个志愿群中发布消息,希望有志愿力量一起加入此次线上支援。
很快,10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此次线上支援中,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有着线上救援信息登记的处理、筛查经验,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曾在去年河南暴雨中同样进行过线上志愿。“对于线上求助信息的核查和处理,这次的线上志愿者都有相关的经验,也为我们此次支援省下了培训的时间。”
这百来名志愿者中,也有来自英德当地的志愿者,他们能及时掌握一线救援的信息,并反馈给郝南,在求助信息减少的这两天,他们主动提出将新收到的求助信息进行核实和回访。
“救援文档”上线至今,共收纳了1100余条求助信息。而志愿团队负责人郝南则从时间维度、乡镇(地点)维度和求助类型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他直言,因固定时间段的救援力量有限,团队经过分析研判今后,会告诉救援力量目前受灾更严重、更多居民需要救助的乡镇、街道的情况,让部分救援力量及时赶赴救援。
“除了关注个案,我也会将不断更新的求助信息汇集成救灾趋势,这样能给救援力量一个大概的方向指引,告诉他们哪个镇街有更多的救灾需求。”他说。
在水灾来临时,陆续更新的求助信息中,有关浛洸镇白米庄村的求助信息曾让志愿团队揪心。村中3个村小组的村民急需物资,线上志愿者在进行求助信息核实后,便紧急联系一线救援力量,当天便协同当地政府,为这45户仍留在村中的村民送去八宝粥、矿泉水等物资,解了村子的燃眉之急。
在求助者和救援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在求助信息登记表中,其中有一栏需求助者填写“受困人员所在位置的地点特征”,对此,郝南解释,因水浸过于严重致路况不明,救援力量寻找正确到达路线难度加大,此时便需要居民将其所在位置边上的街景具体描述出来。
当时,在大面积的水浸镇街中,道路难以辨明,一块商铺广告牌、一栋高于周围房屋的粉色外墙楼房、一块在水中仍矗立的蓝色路牌……这些日常难以被留意的事物,在洪灾中,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线救援力量寻找受困人员的“指路牌”。
前方连日的救援在继续,郝南与其团队的后方支援也不停,只为在求助者和救援者之间搭起一座信息畅通的桥梁。
除研判受灾严重乡镇所在位置,卓明团队还按照求助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每一个求助个案分成不同等级。
在核实求助信息的过程中,团队也了解到,现实救援情况比想象中的更趋复杂。
其中,有一则求助信息曾留言道:“家中有老人需要前往医院做肾透析。”团队一边联系老人平日在县医院就诊的主治医生,一边和家属沟通了解情况,只为在救援力量赶去前,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样的支持对于家属们而言,不仅是物资救助上的,更多的还有心理上的安抚和慰藉。志愿者们联系上老人平日的主治医生后,医生便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为仍在家中的老人进行紧急就诊。
随着洪峰安全过境,英德各条江河水位持续下落。水文监测信息显示,6月25日5时,北江英德(五)站水位为25.93米,水位降至警戒水位(26米)以下,这也是6月18日7时北江英德(五)站水位突破警戒水位以来,首次回落至警戒水位之下。
迎来了洪水退去的时刻,老人也及时被送往县医院救治。
线上“救命文档”的更多可能性
在大众看来,“救命文档”是线上的一次救援拉力赛。而郝南则在其中看到更多可能性,建立救灾信息平台,致力于挖掘灾害信息数字化的更多可能性。
这并不是郝南第一次发起紧急求助信息登记。十余年前,彼时还在北京大学医院当牙医的他,掌握全国当时只有200人会用的显微根管技术。汶川地震后,他创办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以解决救灾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服务于救灾。
在去年的河南暴雨中,其团队用“腾讯文档”接力生命救援,大家在腾讯文档按照同一个工具和标准参与编辑、接力,一份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在线文档,真正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在面对灾情时贡献力量。
在救灾紧急的时候,没日没夜、严重缺乏睡眠的工作方式,是团队的工作常态。但10余年过去,郝南和他的团队仍步履不停,其间也有更多人参与进来,线上救援文档也在近年来被大众愈发熟知。
去年7月,河南姑娘李睿曾在河南水灾期间创建刷屏的《待救援人员信息》,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文档也能“救命”;山西暴雨期间,当地志愿者所创建的《山西洪灾:救命文档》以同样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信息整合,让救援协作更加顺畅……
这两年来,通过在线文档打通救援和求助者需求,正越发成为后互联网时代救援志愿者们所探索出来的一条信息快速路,更快串联信息、更清晰打通需求、更共享的协作方式正在一次次应急救援中不断优化。
在此次粤北救灾的救援文档,郝南团队如此介绍自己:
“我们是一群线上信息志愿者,在生活中也是平凡的普通人。灾难面前,我们愿意用我们的努力,在求助者和救援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更多人及早转危为安。
为生命而志愿,愿所有人平安。”
【记者】杨琼
【统筹】徐勉 丁晓然
【作者】 杨琼;徐勉
南方探针